查看原文
其他

核桃饭团

绿茵陈 绿茵陈 2022-05-27

休产假期间,我逮住机会,看了心仪已久的电影《小森林》。

这部日本电影,分为《小森林·夏秋篇》和《小森林·冬春篇》。影片长达四小时,几乎没有剧情,却看得我欲罢不能。

电影主人公市子不能适应大城市生活,回到了童年生活过的东北村庄“小森”。

“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。这里没有商铺,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,可以去村公所所在的村中心……冬天因为积雪只能步行去,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。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是去临镇的大超市购物。我去那,来回要花上一天。”

每部电影都以女主的这段独白开场,只有景物随着季节不同而变化,春天樱花茂密、夏天水汽充沛、秋天稻田金黄、冬天白雪皑皑。

春夏秋冬,各一小时电影,每个季节大约由六道菜串起来,掺杂着无数细碎的感情。没有剧情的电影,因了这些美食和情感也有了故事,有了趣味。

有一道菜是“核桃饭团”。

市子从山上捡了核桃,那种核桃果肉很少,要用牙签细细挑出来。把果肉敲碎后,加点酒和酱油,和米饭一起蒸熟,做成饭团。这些饭团是市子在稻田劳作时的午餐。

电影里有几十道菜,我觉得唯有这个和一道糖煮栗子可以挑战。我买来的栗子生吃都很香甜,就不必像市子那样用苏打去涩味,再加上半罐子糖来煮了。

核桃饭团倒是可以做一下。把核桃果肉略炒,包在保鲜袋里,用擀面杖擀碎。把核桃碎和淘好的米一起放到锅里,比例大约是1:3,再放水,水比米和核桃稍多一些,最后放一些酱油,一点点盐,因为家里只有红酒,恐怕不合适,就没放酒。最后,按下电饭锅的“粘糯”档,47分钟后,饭就煮好了。

尝了一口,味道不错,想变个花样,把其中一半放了些红糖,效果惊艳。没做饭团,觉得这样吃也行。

晚上给小宝盛了一点,他却皱起了眉头,让他尝尝放了红糖的,他直接拒绝了。他说:“妈妈,以后煮饭,除了米,别的什么都不放好吗?”

……我本将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沟渠。

他爸爸是不挑食的,吃了后说:“放点核桃,味道还行。”

看来,电影中的美食,我自己看看就行了。

总有人把“小森林”和“舌尖上的中国”相比,因为影像中的内容都以食物为主,而且都描述了食材的诞生、成长过程。

“舌尖上的中国”,食物带给人的是饱腹的欢愉与热闹,是一国人的大餐,一族人的盛宴。而“小森林”中的食物,是雪天独自煮上一碗面片,是孤独与慰藉;是离家出走的妈妈煮过的食物,带来无限回味。

市子在小森回归最原始的生活,不用花很多钱,也不用去赚很多钱,种蔬菜和其他农作物,靠天吃饭。“应季菜蔬”,听起来很讲究、很高级,但在农村,吃应季菜蔬只是因为没有不应季的东西。西红柿熟了,生吃、熟吃,萝卜熟了,生吃、晒干吃,栗子熟了,加糖煮了吃,大白菜更是菜中王者……

种地、铲雪、喝茶、劈柴、做饭,和邻居、朋友交往聊天,市子慢悠悠地过着日子,时不时回忆起母亲下厨、下地干活的旧时光。

但在最后,影片还是把问题抛出,借市子的朋友之口:市子看似坚强,独自面对生活,但实际上却在逃避,逃避大城市,逃避责任。“生活在小森的老一辈,他们接受这一切,才能从心底里享受这儿的生活,可我呢?” 

试问内心,我可是在享受生活?

哎,我不是在讲核桃饭团吗?为什么讲到了内心?也许这就是散文吧。

索性就再散一点吧。

十八岁的桥本爱又美又健康,她扮演的市子更惹人爱,穿着朴素的衣服,全程素颜上镜,皮肤吹弹得破,连她吃东西的样子都让人忍不住看呆。食物看起来是很好吃,可这姑娘吃东西的样子怎么可以这么好看?还有她耕作、下厨的样子,都让人觉得,这缓缓的生活也有无穷滋味。

看这电影,感觉像是本来急急忙忙赶路的人,暂时停了一下。停了一下,居然散漫了,不仅觉得事情可以缓缓,连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动摇。

以前以为焦虑的人是出于对人生超强的责任心,现在看,未必。焦虑也许只是一种急切的自我诉求,内心的愿望是,想和自己厮守,急于脱逃、急于解除各种不必要的尘世关联。容易焦虑的人做事情虽然往往周密,心里的潜台词却是消极的——我这么努力,干得这么好,就可以赎身了吧?他了解那些让他焦虑的事,他甚至不反感这些事,做这些事,他也能看到美,也有意趣,甚至也有热情和爱,但他终究是要从生活里开溜的。“逃走吧。”小森的市子心底里有一个声音。

想到种种,忘乎所以。也许这就是多愁善感,无病呻吟吧。

看电影时,关了声音,怕吵醒了小胖闺女。一边看,一边听着她睡觉的呼吸声,心情特别平静,我可能像个老母鸡守着自己下的蛋才心安。想象着远方的繁华奢侈、灯红酒绿,又哪里比得上我独自呆着、谁也管不着的荒唐奢靡。

嘿,核桃饭团!

其实吃什么不重要,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。(TVB腔尬结尾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